晚年老蒋懊悔不已,反思自己:最大的失误,没把精锐撤出东北
1945年秋天,重庆黄山官邸的檐角还挂着抗战胜利的鞭炮屑,蒋介石站在地图前,手指却死死抠住“东北”那块黑土地。他大概没注意到,窗外嘉陵江上的美国军舰正鸣笛掉头——赫尔利大使的告别电报里最后一句是“请把主力留在长江流域”,这句劝告像被风吹散的烟,连痕迹都没留下。
1945年秋天,重庆黄山官邸的檐角还挂着抗战胜利的鞭炮屑,蒋介石站在地图前,手指却死死抠住“东北”那块黑土地。他大概没注意到,窗外嘉陵江上的美国军舰正鸣笛掉头——赫尔利大使的告别电报里最后一句是“请把主力留在长江流域”,这句劝告像被风吹散的烟,连痕迹都没留下。
张群,四川成都人,少年时考入保定军官学校,1906年。从机场到日本振武学堂,和蒋介石同窗,这事在当年圈子里也算稀罕了。说起来,那个年代谁能有出国见识,谁就有点故事。张群和蒋介石,在日本加入同盟会,一起在炮兵连队实习,外人觉得他们关系铁得要命,其实不是。张群投身
1928 年的济南,在日本随军记者的镜头里裹着一层冷灰。这组出自侵略者之手的照片,本想记录 “占领的荣光”,到头来却成了 “五三惨案” 后,济南城呼吸带痛的证明。
“我一个上将,怎么能被人当骗子抓起来?”他在警局里拍桌子,语气里满是不甘。
1954年7月,一艘客轮缓缓靠上基隆码头,甲板上站着81岁的熊式辉。海风很大,吹得他披风猎猎作响,那一刻他以为蒋介石至少会派个随员来接。结果岸边空空如也,只有港务人员例行点名,没人提起他的名字。多年苦心经营的“亲近”二字,似乎就在这一阵海风里被吹得无影无踪。
#本文摘自《鹰潭文史资料》第二辑(1989年12月),作者吴威亚(原注:吴威亚先生,江西省余江县人,现年76岁,曾任鹰潭市二届政协委员)。原标题《蒋经国来江西前后散记》